周敦颐,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、理学鼻祖,湖湘文化先驱,湖南道县人,24岁入仕,曾当过汝城县令,并写下千古名篇《爱莲说》。纵观其政治生涯,官位并不显达,但在道德情操和生活作风上,却如同他笔下的《爱莲说》中的莲一样冰清玉洁,堪称古今清廉典范,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敬仰。周敦颐主张重德治、倡正气、主廉洁、讲官德、守诚信,其深刻的廉政思想内涵对当今反腐倡廉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。
周敦颐是在西夏侵犯北宋那年,抱着济天下的浩然之志入仕的,“治天下有本,身之谓也”,“政善民安,则天下之心和”等,既是他对官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,又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。当时已进入以文立国的一代统治新风,官场既有腐朽无为者,也确有一些官员崇尚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关注现实,格守职责。但周有力图实现的人格理想、高远志向,不管外界环境如何,即使官场有淤泥浊水,他也能做到光明磊落、冰清玉洁。
周敦颐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,高超的办案能力,但尤为突出的还是他的清正廉洁,不结党私营,更不谋私利,心胸坦荡,为人正直,真正做到了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,为后人树立起一座儒者从政的丰碑。他认为:一个人只要树立了高尚的道德,就能够在从政时做到廉洁奉公。他在回答“圣人”是否可以学到时说,关键是要克服私心杂念,做到“无欲”,“无欲则静虚动直,静虚则明,明则通;动直则公,公则薄。明通公薄,庶呜呼”!周在从政过程中,始终按照“明通公薄”的原则办事,廉洁奉公,从不谋私。他曾在湖南、江西、四川、广东等省内为官,除接受朝廷俸禄外,不贪不挪,超然洒脱。他任南昌知县时,有次患病昏睡,友人潘兴嗣到访,见他的行李只是一个破旧的竹织的方形小箱子,里面仅有一百钱,可谓身无长物。他从道县离开后,再也无钱回归故里,也没有留下深宅大院与百倾田园。他在永州当官时曾咏诗一首:“事冗不知筋力倦,官清赢得梦魂安,故人欲问吾何况,为道舂陵只一般。”可见,他自知廉洁从不要担惊受怕,而把精力集中在公务上并不知疲倦。《宋史•道学传•周敦颐传》这样称赞他:“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,薄于激福而厚于得民,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,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。”
从周敦颐身上我们看到:为政者只有克服了各种私心杂念,才能成为表里如一、品德纯粹的人;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品德,才不为外物所干扰,行动时才能循理而行,不会被邪辟所纠缠;有了正直的行动,就能做一个无私的人,能够普惠万物,能够做到“明通公薄”,廉政思想也就树立起来了。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今天,已进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时代,无论职务高低不同的人民公仆,都应认识到“官德兴而治国盛,官德毁而民德降”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,我们如都能向周敦颐学习,以高于普通公民的道德修养为起点,把职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岗位,把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,自觉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,努力做到胸怀全局、执政为民、清正廉洁、光明磊落,就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政绩突出的好干部、好公仆!